诺亚方舟研究计划

2018-03-18 22:37 来源 澎湃新闻

  诺亚方舟研究计划:3月14日,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接受专访,说科普,斥谣言,谈科研体制转化,讲创新驱动发展等,武向平称科学家很疯狂,真要推出诺亚方舟研究计划。

诺亚方舟研究计划
诺亚方舟研究计划: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

  现实中的科普

  “一些地方办的科普大学,很多人去看的就是绘画、书法”

  澎湃新闻:有媒体报道了你在分组讨论上的一个关于科普的发言,说“很多专家一年发表了多篇论文,但对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却没办法给出解答”。这引起了不少争议,你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

  武向平:这篇报道其实有些夸张。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之意,我实际上表达的是,不是任何一个科学家都适合科普。因为科普需要把深奥的科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语言表达要简单易懂,必须形象具体,用老百姓的言语把高深的知识讲述清楚,还要同生活、艺术等尽量结合。科学家的职责是科研,但有义务回报社会,把你研究领域里的专业知识告诉人们。

  澎湃新闻:你对我国科普的现状有什么见解?据了解,你一直倡导科学普及事业也积极投身其中。

  武向平:现在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科普工作,鼓励科普进校园、进社区、下基层,但我们真正去地方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举个例子,某个示范科普社区,展示给我们的是书法、绘画、地方戏曲表演。还有一个科普社区,图书馆里摆的是武侠小说。不可否认,基层热情很高,但科普到底应该普什么,一些基层领导还没明白,对科普的理解有偏差,把传统文化也纳入了科普。一些地方办的科普大学,除了老年人关心的保健,很多人去看的就是绘画、书法等。

  那么科学家们去参与科普,是不是就圆满了呢?事实也并非如此。尽管科学家热情很高,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播出去,但却找不到好的渠道,对接不上。主动科普是很困难的,一些人想去普及某方面的知识,学校并不接纳,我们非常理解,因为有教学秩序和任务,不是想科普就能科普的。

  另一个反映比较多的问题是,科学家以做报告的方式科普,受众是有限的,于是就希望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有时媒体传播的声音不是科学家的本意,所以科学家和媒体间的对接也没有建立好。但是由科学家自己来写篇科普文章,看的人又不多。如何在保持科学严谨的基础上通过媒体科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全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10%。科协做了多年的努力,2015年的统计到了6个百分点。这个目标的实现在城市是没有问题的,北京、上海都达到了18%左右,而农村只有2-5%,东西部、山区和城市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教育、科技资源配置相当不平衡,在发达地区,学校建有图书馆,先进的实验室,但农村学校却差得非常远,特别是偏远地区,比如云南山区的一些学校,连最基本的实验器材都不存在,更别说实验室。好在国家重视,有政策支持,但科普事业任重而道远。

  澎湃新闻:那该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科普?

  武向平:科普是科学知识的普及。首先老百姓得能理解,要从百姓关心的问题着手,比如食品安全、医药健康,让他们听得进去,而不是被另一群人忽悠去买保健品,要让一批科研人员下基层,给大众传授科学道理。还要定期举办一些科普活动,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小孩子为主体。比如孩子们自己做一些小科技作品向社区居民展示并普及知识,效果比较好,因为自己的小孩直接参与了,家长就愿意去,互动交流就很好。

  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科普商业化运作,主要针对青少年,因为他们追星。我们昨天小组会还在讨论,可以让明星去做科普代言人,香港这么做过,效果挺好,内地其实也可以学习,传播科普知识本来就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最后,关于教育科技资源的平衡,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依然很高,这一部分人素质提高了,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所以就需要政府主导,从教育前端开始,资源配置有所倾斜。

  “疯狂”的科学家

  “提出了一个非常疯狂的研究计划,推动‘诺亚方舟’计划”

  澎湃新闻:中国天文学研究在国际上处在什么地位?

  武向平:天文学研究有个特点,取决于“大设备”。如果一个国家经济落后,连望远镜都造不起来,只能依靠别人的设备或只是从事理论研究,就几乎没有第一发现的机会。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天文学研究上加大了投入,虽然在某些领域的设备方面和国际上有一些差距,但我们追赶的速度很快。而在人才方面,国内培养的人才、归国人才越来越多,队伍力量逐步加强。很多高校也都成立了天文系,“后备军”也有了,一些尖端设备也在建,现今在一些领域上,我们可以达到“并跑”的程度。

  天文学研究对象分不同的层次,覆盖范围十分广泛,从太阳、银河系到宇宙,只要是天上的,什么都研究。天文学研究也分波段,从最长的无线电波到最高能的伽玛射线、中微子等。特别是,最近十年天文学发展得特别快,未来十年将会有很多新的突破。

  澎湃新闻:之前刷到您的一条朋友圈,您形容正在接触的一些科学家很“疯狂”,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科学家们?

  武向平:我们在研究“下一个能对人类视觉上认识宇宙产生冲击的是什么”,答案是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种极小的粒子,没有质量,运动和光速一样快,沿直线传播,可以轻而易举穿过地球,如果你能把中微子抓到,通过中微子就可以观测宇宙。关于怎么建一个中微子望远镜,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一些科学家注意到,新疆巨大的天山山脉是由岩石构成的,是理想的中微子靶场。中微子和岩石一旦发生作用,如果能抓到的话,就能看到中微子,于是大家就幻想着把天山变成一个中微子望远镜。其实现在技术上已经过关了,利用无线电技术,只要把小型的天线布得足够多,就能看到中微子次级粒子产生的无线电辐射。但这件事情实现起来难度很大,去过天山的人都知道,如何在天山上架设20万只天线?可是大家依然讨论得热火朝天,所以我说国际上的一些科学家其实很“疯狂”。

  澎湃新闻:您也是科学家,您觉得自己疯狂吗?

  武向平:科学家有执着的追求,要想干成一件事情,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干成。比如我在新疆天山里做试验十多年,从一个帐篷扎在草地上开始。无论严寒酷暑,那时候不觉得如何,直到如今回忆起来,真的是一种疯狂。我们现在也提出了一个非常疯狂的研究计划,就是推动一个“诺亚方舟”计划,承载寻找地球以外人类赖以生存之第二家园,和筹谋建造地球遭遇毁灭性灾难时之庇护所这样的双重使命。科学家就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人,引领科技创新改革的人。

  科学假新闻与“民科”

  有的假新闻“一些老百姓看了就信,个别领导也信了”

  澎湃新闻: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您上面也提到,有不少关于科学的虚假新闻。

  武向平:虽然科学新闻的传播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深入浅出,激发民众的求知欲,但不能将科学新闻娱乐化。以网络上关于“天眼”的新闻为例,百度上发布和转发的“中国天眼再接收‘外星人’信号!日欧联手求公布,美国醋意难消”;“外国专家:中国已经破解外星人信号,竟是一条求救信息?”;“中国天眼发现第二地球,水资源是地球的10倍。将成为人类未来的家园”…… 这些全是蓄意制造的虚假内容,一些老百姓看了就信,个别领导也信了。所以我们在想怎么才能杜绝假新闻。即使我们解释那是假新闻,可假新闻仍然在网络上存在。比如去年有媒体报道紫菜是塑料做的,官方已经辟谣了,但网上一查,这个谣言依然存在。科学家出面辟了谣,但谣言已经传播出去了。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应该怎么去解决?

  武向平:建议自媒体对于科技新闻要有严格的发稿审核机制或者技术监管制度,科学新闻稿件最好让该领域的顾问审查后再发表。科学上不能虚造新闻。一旦出现谣言,第一要及时清理掉,第二要有相应的问责机制。

  澎湃新闻:近些年科学界还有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是关于“民科”,您怎么看?

  武向平:“民科”我也接触过,有人曾经写信跟我说,他发现了新的太阳系运动规律,觉得牛顿不对。我又不好意思打击别人积极性,只好推脱自己是研究无线电的,你说的这些我不懂,不然没法摆脱。

  其实对于“民科”,并不用担心,虽然他接触的人多,但他很难把自己的东西形象地表达出来。很少有老百姓接受民科给他们普及的东西,第一是没权威性,别人不认可;第二,说的多了引起别人反感,坚称自己的东西是对的,又找不到有力的证据来支持。从事科学研究还是需要专门的素质训练和培养,基本素养是必须具备的。

  诺亚方舟(希伯来语:תיבת נח‎Teyvat Noaḥ;英语:Noah's Ark),又译挪亚方舟,是《希伯来圣经·创世纪》中的故事。

  一艘根据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依原说记载为方形船只,但也有许多的形象绘画描绘为近似船形船只,其建造的目的是为了让诺亚与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种陆上生物能够躲避一场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灾难,记载中诺亚方舟花了120年才建成,这段故事分别被纪录在《希伯来圣经·创世纪》(《旧约圣经·创世纪》)以及伊斯兰教的《古兰经》。

诺亚方舟研究计划

诺亚方舟花了120年才建成

  诺亚方舟真的只是存在于经书中,还是真的存在过呢?经书中记载的不仅仅是一本经典,有时候甚至记录这历史,一些史前历史。

  现在有研究人员发现,在土耳其的阿格里山上,发现了一个很像船的遗迹。据推测,诺亚方舟可能曾经就停留在这里。

诺亚方舟研究计划

土耳其的阿格里山上,发现了一个很像船的遗迹

  根据经书里的故事,诺亚受到神的旨意,到处收集动植物,每个种类都要一公一母,全部上他的船,一起逃难。神后来用大洪水洗净世界,而诺亚方舟上的动植物得以在地球上延续下来。

诺亚方舟研究计划

土耳其的阿格里山上,发现了一个很像船的遗迹

  根据经书写道,诺亚的方舟在150天后停在一个叫做亚拉腊的山上。那么,这个亚拉腊山就是现在土耳其的阿格里山吗?

  美国研究家保罗说:“我主要是想要知道这个地点附近,是不是可以找出过去有发生大灾难的证明,我觉得我们需要用真正的科学研究来查明真相。”

  土耳其的阿格里山上,发现了一个很像船的遗迹,所以说,如果能在阿格里山找到诺亚方舟的一些蜘丝马迹,这将极大有利证明诺亚方舟的存在,以及它最后的停靠地点。

  本文“”来源:http://www.wenzhouzx.com/keji/xwzt/70260.html,转载必须保留网址。

编辑: 记者 赵实

    诺亚方舟 相关文章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隐私政策 网站地图
    温州在线WENZHOUZX.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