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是四川的劳务输出大县,有18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竹篙镇也是全国有名的“打工镇”。恒飞鞋业委托英婷代为招工,但之前的情况并不理想,因此英婷专门做了一块牌子。
竹篙镇劳动保障所所长夏逢利对《第一财经日报》介绍说,截至2月27日,该镇因金融危机返乡的农民工现在只有20来人还在老家没走。他说,现在看来就业问题不大,本地一些制衣、制鞋的小厂甚至还缺工。
大批农民工返乡后,金堂县各地的劳动部门每周都会统计本地的农民工进出数据,县劳务开发办副主任彭勇说,2月20日这一周的数据是:全县还有1.5万名返乡农民工留在本地,而当周竹篙镇的数据还有280人。
返乡农民工大多未留在本地
“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搞劳务输出,现在常年在外务工的有1.3万~1.4万人。”夏逢利说,“去年的进出数据比往年差了不少,但还是属于正常范围内。”
他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劳务输出,竹篙人已经形成一种意识:只要身体健康就要出去打工。春节前,竹篙镇共返乡5000多人,现在绝大部分已经出去了,“正月十五之后的那周(2月9日~15日)走了4000多人。”
彭勇分析说,当地返乡农民工重新走出去的原因,一是灾后重建中有大量的用工需求;二是很多原先在外务工的人员,尤其是新生代,希望继续在外寻找机会;另外,农民工的择业观念跟下岗工人、大中专学生不同,脏、苦、累的活也愿意干。
2008年,金堂的返乡农民工有5万人,目前大部分都已再次去外地打工或寻找打工机会了,总之,留在本地的仍是少数,其中多为年龄稍长者。
其实,去年春节前夕,金堂县还发出公开信,劝导在外务工人员“外地打工顾虑多,工作还是家乡好”,并以“不误工作、不误子女,不误劳作、不误收入”来吸引他们留在本地就业。
近年来,金堂县努力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140多家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力能源、新型建材、纺织印染、服装、制鞋、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格局,建立了多个工业园区。
“去年上半年我们还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我们还专门到周边的人口大县去走访,希望他们能输送一部分劳动力,结果遭到婉拒,因为别人也引进了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需要大量工人。”彭勇说。
“订单式培训”
除了当地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外,一些在外务工多年的农民工也回来创业,仅在竹篙镇就已有10多家制衣、制鞋的作坊企业。
虽有这么大的用工需求,但能够直接上岗的熟手少之又少,因为在外务工人员很少愿意在本县就业。即使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返乡的农民工,进入县内企业工作的也不多。而本地的劳动力,很多根本就没出去打过工。
为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金堂县相关部门在全县范围开展了免费技能培训,主要开展以缝纫、建筑工为主的“订单式培训”,为园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工人。
“根据我们的产业结构,我们重点培训制衣、制鞋工人,采取‘培训下乡’的办法——乡镇上组织二三十个人,我们就可以开班,并把培训设备送到乡镇去。”彭勇说,另外,目前成都市向每个有需求的返乡农民工发放了500元的就业培训券,返乡农民工还可以拿着它选择很多其他专业。
彭勇说,大量普工找工作还是比较困难,尤其是金融危机下,这个问题就更明显了——有技术的就好找工作,没有技能的,收入低而且找工作难。
内陆中小城市:城市化的着力点
当然,金融危机对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的影响是直接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说:“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后,并不一定能相应地带来本地单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外,外出劳动力汇回资金,是拉动当地经济的动力,现在这部分净流入减少了,还增加了社会管理上的财务支出。”
“农民工返乡不能看作包袱,应该当成推动改革的契机,以此来改变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易敏利提出,可以从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入手,系统解决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
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他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四川这种内陆省份不发达的中小城市,以推动这些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
事实上,“金融危机之前的城市化是不真实的,进城农民工并未变成真正的市民,危机一来,他们就被迫回来了。”易敏利提出,可将中小城市作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归属的关键,这也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并拉动经济增长。
易敏利表示:“一线城市获得了较多的资源,已经暴露出‘大城市病’,如果能有500~600个中小城市发展起来,就有助于解决地区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而且,中小城市是乡村与城市的接合部,返乡农民工可以就近打工。”
“内陆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可以率先进行户籍等制度的改革,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市民,以这样的城市化来带动内需才真正有意义。”易敏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