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鞋王李传法:出乡要随俗 - 鞋 鞋子 渠道 -
技术评分:
时间:2010-06-17 01:3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内容介绍
在圣经“出埃及记”中,记录了摩西与门徒逃离埃及。但对浙商李传法而言,埃及就是福地。2002年至今的短短5年间,李传法的中国兄弟鞋业(埃及)股份有限公司已拥有埃及50%以上的旅游鞋市场,成为埃及鞋业界的龙头大哥,平均每10名埃及成年人就有一个穿着他的“Brother”牌鞋子。
李传法的成功,在于他凭借浙商特有的商业勇气与毅力发掘了一个崭新市场,并成功地搭建起一条全球化的生产贸易链条。
1988年,16岁的李传法在家乡浙江温岭大溪镇筹办一家小鞋厂。1993年起,他关掉鞋厂,跑到乌鲁木齐从事边贸生意,积累了人生路上的第一笔财富。
后来,李传法前往东欧设立销售公司,但生意并不好做,中国生产的鞋子充斥欧洲市场,并且反倾销案件日益增多,技术要求越来越苛刻,市场逐渐萎缩。
李传法决定转移战场。2001年5月,他孤身一人到开罗。当时,埃及针对进口皮革鞋类的关税高达40%—50%,但其国内市场利润率接近40%。而在埃及7000多万总人口中,有58%不超过25岁,因此旅游鞋、运动鞋消费群极为庞大。李传法调研认为,在埃及投资办鞋厂比单纯做皮鞋贸易更有优势:这里土地、水、汽油都比较便宜,而人均工资约为400—500埃镑(1埃镑约合1.4元人民币)。同时,埃及横跨亚非两大洲,是进军非洲及中东市场的天然跳板,还与周边多国签订了优惠关税协议,产品在埃境内如果增值40%—50%,可以减税或免税进入这些关税协定国。
于是,几经周折,2002年10月1日,兄弟鞋业正式开张,公司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上书5个汉字———滚滚财源来。
在日常管理方面,李传法推行“计件工资”,以现金方式激励员工多劳多得。类似的管理手段收效颇佳。
不过,更大的问题来自于营销僵局———埃及流通业尚未放开,销售模式以商店为主,且必须由供应商送至商店验货签单,拖欠货款及退货现象比较严重。
因为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鞋子款式不被埃及人认可,加之渠道不畅,造成150万美元的货物积压。“有段时间真想打退堂鼓,还好坚持下来了。”李传法说。
李传法决定,改变当地上门推销、大量赊账的营销模式,委托总代理负责渠道建设。在“兄弟”和买家之间建立起“一对一”的供应链,解决棘手的资金周转问题。
但寻找当地总代理并不容易,李传法先后废掉4个经销商,最后一咬牙将年销售收入的1%让给了总代理。接下来,这家总代理发展了30家分销商,“兄弟”牌旅游鞋铺满了埃及的大街小巷。
2002年,兄弟鞋业销售额不过100万美元,2006年猛涨到3000万美元,销售各类鞋600万双,占据了埃及国内旅游鞋市场的半壁江山。
截至目前,兄弟鞋业已在埃及投资1200万美元,拥有生产线8条。今年底,其在埃及ELRamandan工业区追加投资300万美元的新厂房落成后,将实现15条流水线、年产800万双鞋的规模,产值预计突破6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