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是温州哈杉鞋业的老板。凭借适时“走出去”的战略,哈杉这家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鞋企成功地躲过了欧盟反倾销的影响。
“我的企业跨越五大洲”
即便在温州当地,哈杉鞋业也只是一家不起眼的中小鞋企。与奥康、康奈、红蜻蜓等制鞋巨头相比,哈杉在规模和产值上都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在企业国际化的程度上,哈杉在温州制鞋企业中却是一马当先。王建平自豪地说:“我的企业跨越五大洲”。
王建平并没有吹嘘。早在2004年,哈杉就收购了意大利制鞋企业WILSON公司90%的股权。同年,哈杉在非洲的尼日利亚投资创办了皮鞋厂。此外,哈杉在美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设有全资子公司。哈杉的国际化进程如此迅速,以致当地媒体惊呼,温州本土已经诞生了首个“跨国公司”。
哈杉的国际化进程始于1998年。王建平回忆说,“走出去”的第一步确实十分艰难,国外建厂风险大,投资随时面临血本无归的可能。“但不走出去,在竞争全球化的时代中,企业肯定会处于被动的局面。”
10月7日,欧盟正式对华皮鞋征收为期两年的反倾销税。哈杉鞋业因在海外设有工厂,不仅避免了反倾销的影响,海外的销售业绩还随之看涨。
国内鞋企要有“全球化”意识
温州鞋革产业链是一种橄榄型结构,中间生产能力强,处于两头的研发和销售薄弱。由于两头在外,相当多的温州中小鞋企在欧盟反倾销大棒之下,只能痛苦的挣扎。
王建平说,国内鞋厂投资泛滥,不仅污染环境、占用国内资源,还使企业间竞相压价。结果,在国内,造成鞋企利润微薄,生存困难;在国外,引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倾销壁垒。“对于中国鞋企来说,海外办厂可以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并规避贸易壁垒的影响。”他说。
“走出去”,前面是片天。哈杉在尼日利亚创办皮鞋厂后,首期就雇佣了200多名当地工人,在销出300多万双鞋后就为当地政府增加了200多万美元的税收。结果,哈杉生产的鞋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一致欢迎,成了该国的“第一品牌”。
“我到尼日利亚办厂时的一个想法,就是要为当地作出点贡献。”王建平说,中国鞋商要抛弃那种赚了钱就走的投机心理,树立一种和谐共赢的心态。这样,就能避免出现今天被动挨打的局面。
中欧之间可以“和谐竞争”
中欧鞋业之间各有优势,欧洲鞋企在技术研发方面占有优势,中国鞋企在生产和成本控制方面所向无敌。中欧鞋革产业之间无疑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坐落在中国鞋都的哈杉·威尔逊鞋类研发中心,是哈杉与意大利合作方合资建立的鞋类研发机构。哈杉企业不大,但通过中欧合作,企业目前的研发能力在温州鞋企中却是领先的。王建平说,哈杉的经历说明,中欧鞋企之间不是非要你死我活,也可以合作共赢。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鞋企的崛起势不可挡。中欧之间可以通过资源互配,减少摩擦,实现双方的和谐共赢。”他说。(记者 汪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