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行们正在为欧盟反倾销烦恼并一筹莫展的时候,奥康集团海外订单却迅猛增加,德国BOSS、美国玖熙、法国佩雷斯和丹麦佛格登等鞋业巨头纷纷前来接洽,美滋滋的王振滔自有得意之道。
一提到温州皮鞋,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杭州“两把火”,而扔第二个火种烧鞋的人就是王振滔,他领导的奥康集团在中国鞋业界无疑是一匹黑马。1988年以3万元资金、10来个工人起家,发展成为企业净资产10亿多元、员工12000多人,年产值20亿元的全国民营百强企业,奥康集团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
与康奈的郑秀康出身技工不同,王振韬更像生意人,其商人的精明历练于幼年,他走过的道路并非全是鲜花铺成。用他自己的话说,“深深地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很多别人没干过的活儿我干了,别人没吃过的苦我都吃过了。”
英雄出于少年
王振滔生于温州永嘉县黄田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的他尝尽辛酸与饥饿的滋味。那个年代的温州流行一种风气,一个人若学一门手艺就可以安身立命,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全力供其他3个弟妹上学,身为长兄的王振滔在高中一年级时辍学,开始外出谋生。
第一份工作是跟着堂舅学木工活。“小木匠”在武汉走街串巷,居无定所,食无守时,拉锯、挥斧、切凿,手上起了水泡、老茧,而那一年他16岁。做木匠的王振滔在湖北见到了不少温州老乡,他们在推销电器、服装、皮鞋,而收入比自己做木工多了几倍,于是他放下木工家伙,加入了推销大军。
1986年1月,他带着温州5家皮鞋厂的产品,兴冲冲地到武汉推销,用“提前交纳租金”的办法,一家经理耐不过他的软磨硬泡,终于答应先提供给他一节半柜台试试。结果仅一个月,他的半个柜台的销售额,居然比商场10个柜台还高,王振滔迎来了幸运女神的第一次眷顾。“当时没有把握,我是凭自我感觉,觉得一定能做得好,想自己去闯一闯,试一试”,王振滔回忆着。
名声传开了,生意越来越好,快乐的他这时决没想到,一个惨痛的日子在悄悄逼进。1987年8月8日之后,围剿“温州鞋”的暴风骤雨席卷全国,时为小人物的王振韬也身不由己。刚从老家温州批发来的皮鞋被工商人员不由分说查封,并以5元一双在市场上出售,王振滔心里很不服气,就决定同武汉工商部门打官司,最后他胜诉了,可只获得2000元的赔偿。
瞠目结舌,哑口无言。22岁的王振滔一下子被打闷了,整整20万元的损失!王振韬只得卷起铺盖回老家。不过在当时,那个遭遇无妄之灾的年轻人想:“温州人如果连鞋子都做不好,还能干什么?”就这么,他决定自己做鞋。
1988年3月,王振滔筹集了3万元资金,买来一台制鞋机,请了几位手艺不错的制鞋师傅,办起了“永嘉奥林鞋厂”。整个厂房其实就是他家里一间房子的一角,典型的家庭式作坊。他最终为自己的产品定下了商标——“奥康”,取发场奥林匹克精神,推进企业健康发展之意,顽强地等待着为温州鞋雪耻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