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2 22:28 来源:温州鼓词网 点击:次
温州鼓词演唱现场
温州鼓词从清朝诞生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虽然现在温州鼓词还有听众市场,但温州鼓词面临后继乏人,听众市场的萎缩,曲目和表演形式都必须要创新,否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从消失。
温州鼓词是唱的说书,都说温州鼓词是一个人演绎一个江湖。唱词先生端坐椅上,左手执曲板,右手持鼓签,台案上置一把牛筋琴。一敲一打一张口、一哭一笑一说唱,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听众面前。说人世间悲欢离合情,唱百姓家喜怒哀乐事。即便史学著作,抑或坊间传说,艺人们总能演绎得惟妙惟肖,听众们总是听得如痴如醉。这就是温州鼓词300多年来传唱至今的魅力所在。
温州鼓词仍有市场
不在演出,就是在去演出的路上。春节过后,用这句话形容44岁的温州鼓词演唱师林秀珍并不为过。几乎每天两个小时的演唱,令她的声音变得低沉沙哑,但热情不减。
"鼓词依然有市场,尤其受老年人喜爱。"林秀珍告诉记者,唱鼓词一般为每周一档,年后鼓词红火时,他们一天都不得闲。"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没地方坐就站着,有时候台上都站得满满当当。"回忆起前年在瑞安塘下的一场演出,那种上万人翘首听鼓词的场面林秀珍记忆犹新。
不仅是艺人们的现场演唱受追捧,温州鼓词的音像制品同样走俏。鼓词艺人出身的张瑞星向记者介绍,他开办的瑞星音像制品有限公司专营温州鼓词唱片,去年销售量达到200多万张。而通过网络、电视台等各种方式欣赏温州鼓词的听众可达数十万人。可以这么说,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后继乏人
现年83岁的鼓词师阮世池,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温州鼓词界的泰斗。他向记者道出了鼓词市场繁荣背后的隐忧——鼓词师后继乏人。
"20多年前还有200人唱鼓词,现在能上台的鼓词师只有60多人。"阮世池说,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鼓词师,年龄大都在40岁至50岁之间,而年轻一辈的鼓词艺人为数不多。随着老一辈鼓词师逐渐退出舞台,温州鼓词可能要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
"鼓词师一般从10多岁开始学艺,但现在很少有小孩子学唱鼓词。"瑞安市曲艺家协会会长张仕贤介绍,鼓词行业的门槛本身就比较高,既要五官端正、嗓音清亮,还要具备自学自演、自编自唱的艺术天赋。而且温州鼓词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现在的小孩子连方言都讲不流利,要演唱鼓词更是难上加难。
不仅仅是演唱者,就连温州鼓词特有的伴奏乐器——牛筋琴,其制作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困境。据张仕贤介绍,目前瑞安市能手工制作牛筋琴的只有马屿镇的一位艺人,年龄亦有50多岁。
温州鼓词听众年龄断层
每逢周末傍晚,位于瑞安市西山三巷7号的瑞安市鼓词馆,总是座无虚席,只是前来捧场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
"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小学生不来听鼓词。"阮世池说,歌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是温州鼓词的主旨,这本是对青年人很好的社会教育。但一人独坐慢腾腾地演唱,并不是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
随着受众群体的减少,鼓词演唱场所也在锐减。据介绍,瑞安专门演唱鼓词的书词场,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80多个减少到现在的1个。而邀请鼓词师们前去演唱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如何传承和发扬温州鼓词,成为鼓词师们眼下最无奈、也最期待能够解决的问题!
老词人阮世池表演鼓词,故事有趣,表情生动,让人听了舍不得走。郑建俊摄
温州鼓词传承和发展
原汁原味的温州鼓词,还是传统的坐式演唱,需要听众慢慢体会。它不像电子音乐那样快节奏,也不如舞台剧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尽管经过几次改进后,唱腔更快、调子更紧、情节更急,但依然不是年轻人喜欢的"菜"。
曾经的创新把温州鼓词推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如牛筋琴的发明,让鼓词的伴奏不再单调乏味;如词本的编写,令鼓词内容焕然一新;如"开眼人"、女词师的出现,使鼓词演唱更加丰富多彩。但是,面对现状,我们还是担心它的存续。如何继续创新,实现"古"词"新"唱,继而把鼓词这个温州的文化瑰宝重现辉煌,我们期待政府、艺人乃至社会能给予更多的关注。杨世朋
记者 杨世朋
编辑: 温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