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曲艺 温州瓯剧和鼓词 南戏和传唱了千年的温州民间小曲

2012-06-13 19:42 来源:温州鼓词网  点击:

温州瓯剧
温州瓯剧《高机与吴三春》是瓯剧的经典剧目,一直活跃在舞台。

温州瓯剧
1960年10月,温州瓯剧团《河阳摘印》演员同盖老合影,右四盖叫天,左三陈美娟。 图片选自《温州老照片》


每逢节庆,温州民间总少不了社戏活动。

温州瓯剧
鼓词表演曾是乡村的娱乐盛事。

温州瓯剧
直径达数米的萧江大鼓,击打时声震四野。

温州文化有永嘉山水诗,瑞安鼓词,特别是永嘉南戏和瑞安鼓词,还有温州瓯剧,这些老掉牙的东西,被称为温州文化现在都进博物馆了,温州鼓词还被列为非物质遗产,温州瓯剧好像只有在乡下民间办丧事有听到。

瓯越大地,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曾经几次出现人口大规模迁徙以及海外贸易开拓等现象,为瓯越造就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发展环境,也出现了极富独特意蕴和风格的科学、技术、艺术、意识等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伴随人类活动发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生于斯、长于斯的民间音乐,呈现出浓郁的瓯越风格。

温州瓯剧形成于夏朝 盛行于南宋

相传夏朝时,瓯越先民在劳动中就产生了原始音乐,但没有在史料中发现确切的记载。公元前192年,东瓯王驺摇建都温州,《史记·封禅书》载:“东瓯王敬鬼,俗化焉。”随之出现了大量的娱神歌舞;隋唐时,温州歌舞之风颇盛,《祝穆方舆胜览》载:“隋时,温州一带民风尚歌舞”,唐顾况《永嘉》诗曰:“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同时逐渐演化出沿街搭台演戏娱神的习俗,“习俗相沿,有司亦不能禁止”。

公元1127年,赵宋官家南渡定都临安,政治中心南移,宋高宗还一度驻跸温州;公元1132年,温州设市舶司,成为国内外来往通商的要道。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温州社会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文化生活方面随之提高,市井出现了大量的歌谣、里坊小曲和舞蹈。节日集会时,人们往往成群结队地来到郊外和街头,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南宋永嘉诗人徐玑为此留下了“山城二月景如何,行处时时听踏歌”的诗句。元人林泉生在《重建思远楼记》中记载,宋元时的温州西山下会昌湖中,经常出现“舟艇各出茭莲中,擢歌相应和……渔歌樵唱相往来,应答于空濛杳蔼间”的动人情景。

永嘉南戏,从民间小曲到南戏

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戏文(简称南戏)就是在当时温州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受到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而产生。《曲苑丛谈》:“南戏……其始者用宋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尽叶宫调,士大夫少留意者。”被保留在《永乐大典》中的中国目前最古老的完整剧本《张协状元》,就是当时的温州九山书会编写的。在《张协状元》中,发现有《东瓯令》《台州歌》等和温州地名有关的曲牌名,专家们推断,这些曲子可能就是直接从当地的俚歌民谣和村坊小曲演变而来的;《凉草虫》《豆叶夹》《越皮鞋》《吴小四》《油核桃》等曲牌名,民间意蕴浓郁,应该就是从“士大夫少留意”一向不登大雅之堂、亦不受宫调限制的民歌小曲演变的。南宋时温州人很喜欢唱歌,明人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木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而歌而已。”从如今依然留存的浙南农村山歌、田歌来看,曲调中散板居多,变化不受固定曲调限制,行歌问答,没有严格节奏,没有乐器伴奏,可以自由延长,正是明朝以来“畸农市女,顺口而歌”的民歌小曲特色。

永嘉地方戏,风格多样的温州地方戏

后来,温州南戏渐渐向外地传播发展,并和各地语音曲调相结合,形成各种各样的戏曲声腔和地方戏。

明朝成化年间,温州民间戏曲盛行演唱海盐、永嘉诸腔,各地“皆有习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亦不耻为之”。此后,昆剧兴起,戏剧在明代进入了“竟奏雅音”的局面,温州南戏受到一定影响。永嘉一带的戏剧表演在这个时期从昆山腔移植来一些曲牌,形成了“永嘉昆剧”,被视为昆曲在南方的另一派系;但至今听来,可以发现永嘉昆剧的不少剧目中仍保留了原来声腔的独特风格。

清朝乾隆时期,温州民间出现了一种地方土戏: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曲、徽调等音调的地方剧种,被称为“温州乱弹”(如今叫作“瓯剧”)。温州乱弹中不少曲调是吸收浙南民歌、小调加以演变而成。如乱弹中的叠板,曲调优美,颇似浙南一些山歌对唱;《三更天》的曲调很可能演变自民间的《马灯调》;至于《耍孩儿》一曲,几乎可以确定就是流行于浙南黄岩、温岭一带的民歌《石榴花》(又名《十二花名调》),曲调生动活泼,有浓郁民间气息。

传承了三百年的温州鼓词

此外,温州民间说唱音乐同样历史悠久。南宋陆游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写的就是表演鼓词的场景,其中提到的“蔡中郎”是鼓词剧目《赵贞女蔡二郎》中的人物,元末明初的温州人高则诚据此情节撰成了《琵琶记》。根据史料可以推断,最迟在明时,温州的鼓词、莲花等民间说唱音乐已经非常风行了。如今瑞安、平阳和温州城区等地依然有鼓词表演,又因为表演鼓词的多为盲人,因而也被称为“盲词”。鼓词演唱时,艺人左手执拍,右手敲牛皮鼓和牛筋琴,外加小竹梆,说唱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和长篇历史说部,曲调质朴动听,文辞通俗易懂。温州弹词,又称“时调”或“滩簧”,也系从民间歌谣小曲演变而来。早在清末前后的一百余年前,温州民间就有了弹词团队组织,以七人为一班,专为人家娶亲或寿日弹唱。

民间婚丧和节日期间的吹打表演,是温州民间音乐的分支。“正月迎龙灯,二月拦街福,三月迎东岳。”节庆期间,特别是春节的一些民俗活动中,需要乐队伴奏,为此演化出诸多器乐曲,如浙南民间器乐曲中的《集锦头通》、《将军令》等和民间歌舞中的《鱼灯舞》、《贝壳舞》、《烟杆舞》、《八宝灯》、《采茶灯》等。 叶大兵

编辑: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