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麻糍 永嘉清明节习俗 永嘉楠溪江沿岸清明节分麻糍习俗

2012-07-16 22:15 来源 温州视线

永嘉农村过清明节,主要活动是祭祖拜坟,吃米果,清明做麻糍,清明饼。麻糍是用糯米做的,清明饼是用糯米和棉菜顶,就是棉菜的嫩芽捣在一起,清明节分麻糍是楠溪江沿岸的特色风俗。

清明饼是用糯米粉和田野里采摘的棉菜嫩顶(白茸茸的,枝叶上都有密密的白色绒毛,也称佛耳草、鼠曲草,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稍煮、切碎,拌糯米粉在石臼中用石杵捣细、捣揉,作包皮。制作清明饼,永嘉山区和沿江一带农村有所不同。沿江农村采摘棉菜洗净与糯米粉搅拌后放入饭蒸中蒸热,再用捣臼捣匀,用手工做成或木印印制而成的圆形棉菜饼。山区的米果与清明饼只是形状不同、内馅不同。米果是完全手工制作的,用猪肉、菜头丝、春笋、香葱等作馅,妇女用巧手一搭几搭制作一个圆圆的,比较饱满的小瓜果一样的米食果,下垫以答叶,放在笼中蒸熟,.吃起来清香扑鼻。清明饼则是用红豆沙加红搪、白糖拌匀为馅,包在棉菜和糯米粉捣揉的包皮中,放入用搪梨木雕刻的清明饼印中印制成一个圆圆的、扁扁的、大小一致的、有花纹的清明讲,同样是下面垫以答叶放入笼中蒸熟,吃起来同样清香、具有韧性,还有香香的甜味。米果是家家户户都制作吃的,则清明饼是作重要礼品送的,山区青年人结婚头一年,必须制作印花清明饼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或一百多双,用缠红的重呈礼担送丈母娘家的,丈母娘家则一双一双分给邻居叔伯族人,每户一双,数量根据丈母娘家叔伯户多少而定。这礼不是白吃的,叔伯收礼后要用二升、三升或五升小麦作回礼的。

清明节捣麻糍是楠溪江沿岸的习俗,麻糍是用糯米做的,糯米蒸熟了以后,放在石臼里捣成团,然后切成条状或者菱形块状,麻糍里通常会放入白糖。温州永嘉楠溪江沿岸的麻糍和江浙其它地区的麻糍做法不一样,区别是后续的一道特色,麻糍切好以后,因为是糯米做的,所以会容易粘到一起分不开,楠溪江狮子岩附近的人都用松花粉撒在麻糍上,松花粉就是松树的花粉。本地方言叫“王花粉”,清明节前几天去折来很多开花的松树枝,然后放到竹制的家具里在太阳下晒,晒几天后,轻轻敲下,松花粉就掉下来了。松树的花粉颗粒很细,清明节麻糍在松花粉里滚一下,就不会粘到一起了。

清明节上坟祭拜,温州话叫拜坟,山区人在清明节时,用锄头柄套菜篮甩上,背上拜坟祭品:熟猪肉、豆腐鳌、米饭、米果等,以及坟纸(红、绿、白纸剪成金钱形纸花)、香纸蜡烛等上祖宗坟山坟前祭拜,摆上祭品、点上香烛,烧化纸钱,双膝下跪坟坛三拜。然后就在山上吃冷食祭品野餐,清明节这一天,有许多小孩也上坟山游玩,叫“打饱山”,到各处坟前吃祭品,坟主人也极为欢迎,这样认为是 “丁财两旺”。在永嘉楠溪江沿岸,清明节这一天有的房族会分麻糍,几个壮年抬几大箩筐的麻糍在坟山上分麻糍。晚上,则还备祭品拜祖宗的香灰炉盏。

在1950年之前,许多农村都有做清明福、吃清明众的习俗。该日,族人利用祠堂众的众银,备全猪、全羊、全鸡及制作米食馒头等,三牲福礼在祠堂里祭祖,爆竹鸣放,吹打班吹吹打打,锣鼓齐鸣,很是热闹。祠堂里大摆筵食,一家人不论大小都可占一个座位吃清明众,叫做“一丁一座”,也寓丁财两旺。

现在清明,有些农村也还有流行吃清明酒的习俗,而是族人轮流做主,一年轮一户,一户一人吃吃罢了,这是过去吃清明众演变而来的。

编辑: yujeu



    • 热点内容
    • 网友热议
    • 精彩内容

    传统节日24小时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