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3 19:48 来源 温州视线
温州端午节习俗有赛龙舟习俗,端午节赛龙舟温州地区尤以永嘉最出名。端午节包粽子是全国各地共同的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温州地区端午节习俗除了包粽子,端午节赛龙舟是一项重要的集体娱乐活动。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在明朝时,永嘉的端午节活动就已经相当丰富了,“端午悬蒲艾于门,造角黍、黑饭以馈遗亲戚者。以雄黄、菖蒲泛酒饮之,仍用以沫小儿诸窍,复以色丝为索,名长命缕,系其臂足。煎百草为汤,老幼毕浴,社庙备龙舟竞渡,几至旬。”
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水熹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叶适诗: “一村一船遮一郑,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永嘉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祟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在宋代,还不是纪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奋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正是“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节,屈原饮恨泪罗江,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
端午节赛龙舟图片
到明朝,端午龙舟竞渡很是盛行。据明姜准《岐海琐谈》载:“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各五龙舟。每邻(临)端午,好事者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竞渡之日,偏掠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聚众鼓噪,闻事劫夺者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较之官府之征诛益有甚矣。及其斗胜夺彩,少有不平,鼓木世相击,损伤肢体有之,损命者有之,构隙兴讼,伤财害民,就有逾于斯哉。”到清时,更加流行。
永嘉上塘端午节赛龙舟最热闹
端午节那天,永嘉上塘至沙头一带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后开始,至初十或十五结束。永嘉上塘殿专门设有香官神,专管划龙船。如果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都要祭香官神的。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打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端午节赛龙舟图片
龙船形状,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安置可以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几笔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红龙的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因南方赤色,是火龙,性情急躁,之所以改了个名,是因为避讳。龙船中唯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最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胜,故永嘉没有黑龙船。
龙船人数,额定36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这是小龙,船身13档,划船26人,船面管旗一,后艄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 18档,两旁划的已经36人,加鼓、艄、锣、旗、唱神、托香斗六执事12人,就需48人。
船面上,鼓在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艄桨,就是船舵,以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艄是命”。锣是合鼓声的,也有鼓的功效。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辨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端午节赛龙舟
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俗称“斗龙船”。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最为出名。斗龙船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下游进行,10里长途,往返20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艄桨,把艄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斗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36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快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场面壮观至极。
划龙船本是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过去由于旧社会恶习相沿,常因“构怨之村,则借赛舟之名,彼此武斗,伤命涉讼者往往而有。”建国后,已逐渐去掉迷信和械斗等不良习俗。每逢端午,永嘉上塘一带仍保留着龙舟竞渡等传统。
编辑: yujeu